对于武昌人而言,
黄鹤楼一定是最熟悉又陌生的爱游戏aiyouxi(中国)存在。
你去过几次黄鹤楼?
你了解黄鹤楼吗?
今天就来讲讲
黄鹤楼让人忍俊不禁的历史冷知识~
孙权“捡漏”,建武昌城,筑黄鹤楼
现在的武昌,古称夏口;
而现在的鄂城,古时候却称为武昌。
不管称什么,
咱们这块地方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早在三国时期,不少“政军大鳄”盯上了这里,纷纷快马加鞭想占地为王。
比如江东的孙策孙权兄弟二人,刚平定北方的套马汉子曹操,还有一介平民刘备。
208年,孙权最先据有夏口,那时的夏口是今天的汉阳、汉口一带。
同年,北方的曹操来势汹汹,孙权和刘备一琢磨,“我爱游戏网页版们还是先结盟吧”,于是有了赤壁之战,孙刘联军以少胜多竟然逆袭了,曹操败北。
从此,魏、蜀、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。
合久必分,孙权和刘备后因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彻底绝交了。刘备恨得咬牙切齿要讨伐东吴,为关羽报仇,并争夺荆州。
No zuo no die,刘备在彝陵(今宜昌东)一战,几乎全军覆灭,血槽已空,被迫下线。
223年,孙权为屏障其首都武昌(今鄂城),在江夏山(今武昌蛇山)下筑了一个周围仅二三里的小土城。
这个小土城背倚蛇山,面对沙湖,西临大江。孙权给他换了个名字,把“夏口”之名从长江对岸移作这个小土城的名字,这就是最早的武昌城。
孙权好不容易建的城,当然要修座军事防御楼咯,于是黄鹤楼落成了。
黄鹤楼的历史,就是一部中国史
有学者考证,从古至今,
黄鹤楼屡毁屡建,至少15次。
选取最典型的几个时间段,可分为4个阶段:
三国时期:“战武昌”
盛唐:“骚客”聚集地
整个清朝:一直修
新中国建成后:观光
故事是这样的:
1
三国风云变幻,当好老大不容易
话说三国时期风云变幻,好不容易当了会儿老大,屁股都没坐热,下一秒就不知道在哪了。
所以孙权在建了武昌城后,安全起见,修了黄鹤楼,作为夏口城的军事瞭望楼。
城为战守,楼为瞭望,黄鹤楼为适应当时军事斗争需要而诞生。
2
中途朝代变更,唐代是个节点
大唐盛世,黄鹤楼变成了江夏名士“游必于是、宴必于是”的聚集胜地。
黄鹤楼上远眺风景独好,骚客们赋诗于此,好胜心一来,诗也越写越多。
3
清朝期间一直在修黄鹤楼
“工届八兴”,清朝黄鹤楼大兴土木,有8次之多,几乎可以说,修建黄鹤楼一事,穿越了整个清朝。
“盖兹楼之一兴一废,而国家之兴败,人心之悲愉系焉。”黄鹤楼连着国运、人心,所以清庭历代君王都非常重视。
4
为大桥挪位子,黄鹤楼搬过一次家
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,占用了黄鹤楼旧址,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。
如今的黄鹤楼落成于1985年6月,登楼远眺,“极目楚天舒”,三镇风光尽收眼底,雄伟壮观。
孙权“捡漏”,建武昌城,筑黄鹤楼
从公元223年,三国吴主孙权建楼,
到1985年,武汉人重修黄鹤楼,
时空变幻近1800年。
期间黄鹤楼时存时亡。
但黄鹤楼的诗却一直有。
苏东坡2次“脑补”黄鹤楼
苏东坡写过脍炙人口的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后,他本想再写黄鹤楼,友人也向他点名“黄鹤”求诗。但他软禁在黄州,根本看不着黄鹤楼啊。
咋办?诗人自有妙法。
“黄鹤楼前月满川,抱关老卒饥不眠”,苏轼创作了一首154字的寓言诗,讲述了一守城老兵遇见神仙,忽得忽失、忽喜忽悲的故事。
把朋友忽悠了一番之后,苏东坡可能在黄州也没啥事干,又发挥想象力填了一曲《满江红》,描述了他心目中的黄鹤楼:“江汉西来,高楼下,蒲萄碧。犹自带,岷峨去浪,锦江春色”。
“假装我是黄鹤楼”
在黄鹤楼仅存故址的日子里,武昌蛇山上,出现过一些“替身楼”,如唐宋的南楼,清代的警钟楼、奥略楼。
奥略楼
从地理上看,武昌的源头在黄鹤楼。
黄鹤楼随同武昌一起诞生,1800年前它为守护这座城而存在。
朝代更迭,时而遇到盛世,时而遭受战火,黄鹤楼的变迁联系着国运。
即使一回回倒下,人们也一次一次费尽心机,千呼万唤,一定要这座楼死而复生,重新站起来。
人们可以由黄鹤楼窥见中国史,更从黄鹤楼看到武昌城的变迁与发展。
从人的精神层面上看,武昌的源头还在黄鹤楼。
不管黄鹤楼实际在不在,诗人可以凭空咏叹,还造出替身,还原这座精神的寄托处。它一直活在人们字里行间、心头之上。
什么是人心,除了向往美好生活,人心更是一种文化的养成与传承。
来源 | 武汉公园客
责编 | 李甜
武昌发布
微信:wuchangfabu
在这里品读武昌→
长按二维码关注
5年6月,登楼远眺,“极目楚天舒”,三镇风光尽收眼底,雄伟壮观。 孙权“捡漏”,建武昌城,筑黄鹤楼 从公元223年,三国吴主孙权建楼, 到1985年,武汉人重修黄鹤楼, 时空变幻近1800年。 期
一秒就不知道在哪了。所以孙权在建了武昌城后,安全起见,修了黄鹤楼,作为夏口城的军事瞭望楼。城为战守,楼为瞭望,黄鹤楼为适应当时军事斗争需要而诞生。 2 中途朝代变更,唐代是个节点大唐盛世,黄鹤楼变成了江夏名士“游必于是、宴必于是”的聚集胜地。黄鹤楼上远眺
土城的名字,这就是最早的武昌城。 孙权好不容易建的城,当然要修座军事防御楼咯,于是黄鹤楼落成了。 黄鹤楼的历史,就是一部中国史 有学者考证,从古至今, 黄鹤楼屡毁屡建,至少15
原这座精神的寄托处。它一直活在人们字里行间、心头之上。 什么是人心,除了向往美好生活,人心更是一种文化的养成与传承。 来源 | 武汉公园客 责编 | 李甜 武昌发布 微信:wuchangfabu 在这里品读武昌→ 长按二维码关注
带。 同年,北方的曹操来势汹汹,孙权和刘备一琢磨,“我们还是先结盟吧”,于是有了赤壁之战,孙刘联军以少胜多竟然逆袭了,曹操败北。 从此,魏、蜀、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。
争需要而诞生。 2 中途朝代变更,唐代是个节点大唐盛世,黄鹤楼变成了江夏名士“游必于是、宴必于是”的聚集胜地。黄鹤楼上远眺风景独好,骚客们赋诗于此,好胜心一来,诗也越写越多。 3 清朝期间一直在修黄鹤楼 “工届八兴”,清朝黄鹤楼大
责编 | 李甜 武昌发布 微信:wuchangfabu 在这里品读武昌→ 长按二维码关注
“黄鹤楼前月满川,抱关老卒饥不眠”,苏轼创作了一首154字的寓言诗,讲述了一守城老兵遇见神仙,忽得忽失、忽喜忽悲的故事。 把朋友忽悠了一番之后,苏东坡可能在黄州也没啥事干,又发挥想象力填了一曲《满江红》,描述了他心目中的黄鹤楼:“江汉西来,高楼下,蒲萄碧。犹自带
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。 如今的黄鹤楼落成于1985年6月,登楼远眺,“极目楚天舒”,三镇风光尽收眼底,雄伟壮观。 孙权“捡漏”,建武昌城,筑黄鹤楼 从公元223年,三国吴主孙权建楼, 到1985年,武汉人重修黄鹤楼, 时空变幻近1800年。 期间黄鹤楼时存
对沙湖,西临大江。孙权给他换了个名字,把“夏口”之名从长江对岸移作这个小土城的名字,这就是最早的武昌城。 孙权好不容易建的城,当然要修座军事防御楼咯,于是黄鹤楼落成了。 黄鹤楼的历史,就是一部中国史 有学者考证,从古至今, 黄鹤楼屡毁屡建,至少15次